淹城初级中学 何爱方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认真学习了优秀教师吴邵萍的先进事迹,我被深深地感动着,同时也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
我想,教师道德素质并不仅仅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师爱就是师魂。
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或行为,应该及时加以制止并正确引导,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危害;如果学生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因难,也应该多加以关心和帮助。从我教育教学的亲身经历来看,坦诚对待学生,真心面对学生,是教师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法宝之一。
有人说,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这种东西,就是爱。爱,它不是索取,不是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记得刚登上三尺讲台时,我对自己说:“以前总是老师照顾我,教育我,现在我要去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了,一定要耐心,不能耽误孩子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十多年来,我一直用爱心和责任去诠释着我的教育。我一直奉行把爱带给身边的学生,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地培养学生,教育事业是一个播撒爱的事业,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爱心,才能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紧跟时代的潮流,永葆教育的青春;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如春风化雨般走进学生的心田,平等交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有多少对学生的爱,就会有多少教育学生的方法,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爱的收获。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乐于赏识学生
作为教师,我赏识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人无完人,但也不会一无是处,我们为何老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为何不换个角度,看看他们身上闪光的一面呢?如果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有些作业拖拉的学生可能背东西特别快,有些爱打架的的学生可能劳动最积极……这样看来,其实孩子们都是可爱的。如我班小晨(化名)同学,以前老不爱做作业,无论老师怎么引导他,他就是不改进,可新学期我发现他变了,居然能按时交作业,而且上课发言特积极,这变化就源于开学初一次背课文,我说会背的同学就举手,他跃跃欲试,于是我点了他,他背出来了,虽然不够流利,但是声音响亮,我当众表扬了他,结果这节课他表现特别棒,从此,他学习劲头越来越足,大家也觉得他越来越可爱了。
二、构建师生和谐
师生情感沟通的方法很多,利用好师生书面对话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法。即使师生关系已经很融洽,很亲热,学生还会有一些话想说,不敢当面说或不好意思说,如果你能为学生筑建起一座书面对话的桥梁,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你真心为他着想,跟他们真贴心,就会把知心话讲给你听,在我与学生的书面对话中,常牵涉到学生比较隐私的东西,了解了学生的困惑,就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他们在平时交流时会说:“老师,你真是我们的知心朋友。”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 “一份童心一片天”,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因此面对每一位学生,我们都有必要永远提示自己:学会宽容,学会发现,学会分享。
三、规范自身形象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作风、仪表,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生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不像小学生只注意教师的一些外部特点,他们更关注教师心灵深处的丰富内涵,他们最佩服的是既有渊博知识、又有崇高品德、乐于帮助学生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范人。尤其是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做到自觉、自醒、自强、自重、自律,从而提高自己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自觉性,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塑造广大青年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辛勤的耕耘,自然会有收获和回报。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每一项新的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项挑战,我告诫自己只要大胆去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自己在充实中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是我追求的目标。迎来朝阳,送走余晖;走过风,走过雨,我发觉,我是一个平凡的教师,做着平凡的事情,过着一种平凡又充实的生活,我对自己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更是奉献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