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依据教育研究和国内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了三项课程理念,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一方面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另一方面考虑了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是注意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在学习《标准》过程当中,得到以下体会:
一、新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活力
1、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过去,每一堂课只针对部分基础、程度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学生。《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贯彻这个新理念。在每一堂课前,我将会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展示在上一节生物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或者讲一个生物小故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来表现自己,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并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样的机会获取更多的生物科学知识。在给予评价时,我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以及同学们的掌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鞭策。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前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小故事,一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二来为整堂课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入。
2、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必须与同学交流、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要做实验、解决困惑,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必须使用测量设备,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当学生有疑惑时,他就会提出问题,然后他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尽可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再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从而找到答案。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是《标准》中的第一个案例,案例分析了在探究蚯蚓生活环境因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基本过程以及每一过程的具体要素。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理念使单纯的传授知识型转向提高素养教育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的基本任务,科学素养即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科学情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作出各种解释和相关决策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我在进行单细胞生物的教学时,讲到草履虫,学生就不停地问:“老师,草履虫在一分钟内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草履虫为什么会分裂?”像这样一些问题,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他们却想到了,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在讲到细胞学说的提出时,介绍了施旺与施莱登两位生物学家。通过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培养了他们合作的精神。在讲述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时,我要他们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并让他们讨论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当中淡化了知识概念,而更注重的是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思考,如为什么癌病病发期快,为什么癌病很难治以及引起癌的原因等等。这样,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在他们参与社会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
《标准》强调学生应该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标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所以,我对实验教学给予了很大的重视,《观察植物细胞》一课,原教材是先介绍细胞结构,然后再做《制作临时装片和观察植物细胞》这一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结论;新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观察植物细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不同的植物细胞总结出细胞结构,这样一来,细胞的结构这一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的。我采用了新教材的方法,结果发现同学们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实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挂图以及部分实验器材还不到位,因此,部分实验还不能完成。但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
实验中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材中列出的技能训练,正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猫与兔之间,找出结构上的不同点,并讨论为什么它们的结构会有不同,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特别强调实验中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仔细认真的实验态度,注意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生物图的画法等。这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以及定性为主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生物学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的科技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造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失衡,生物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起到独特作用,通过生物学教学,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确看待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体验生物界的多姿多彩给人的生活带来赏心悦目的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当代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我们的新教材中也有所体现。教材中用极富文学魅力的诗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生动形象的实物图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标准》中还介绍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人,他们也需要许多生物学知识。对每一种树的生长发育的研究,培育新的树种的研究,树的病虫防治的研究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是在生物与环境及生物圈中,它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材中还给出了一则材料,“生物圈II”的失败,更让学生有了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在讲述环保的过程当中,我让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从身边的环境着手,如白色垃圾、生活污水、噪音等等。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不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对于怎样处理污水、垃圾,同学们都积极发言,大胆谈了自己的想法观点。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生物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生物学教育呈现综合化趋势
《标准》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生物新教材中,打破了植物、动物和人体等分块的形成,采用综合的知识体系,选取了十个主题。在整个教材当中,采用了综合化的知识体系,把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综合考虑,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教科书中,《标准》多层面、多角度的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我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我和学生谈到了英国的疯牛病的传播,我们达成了这种共识:给牛等草食性动物添加动物性饲料本来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恰当应用,却带来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