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健全管理制度和网络
1、 发挥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
为切实抓好环境教育在学科渗透、课程建设、主题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我校组建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教导、总务、团队等处室领导和生物、化学、地理、语文等学科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领导小组成员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在决策上,能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做到全面、客观;在执行上,能减少疏通环节,做到及时、高效。
2、制定计划,层层落实
我校的三年规划和学年工作计划都为绿色教育制定了目标和工作思路,每学期初另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期中进行督查,期末进行总结。计划要求体现连续性和长效性,从而逐步形成我校环境教育特色。在工作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特长,以人为本、信赖教师、依靠教师,使我校的环境类活动课、主题活动、竞赛活动等都得以蓬勃的开展。
结合我区正在创建“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的形势,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发展而奠基”的办学理念和为我区“创模”工作添砖加瓦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中,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支点和提升科技教育整体水平的突破口,提出了争创绿色学校的目标以及在争创中寻找差距、积累经验、扎实工作、提升效益的创建思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3、健全学校环保制度和措施
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最大的环保效益是我校校园环保的工作目标。为此,我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例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食堂防止污染制度与措施》、《实验室防止污染措施》、《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和检查制度》、《包干区晨扫安排及检查制度》、《总务部门环保制度与措施》等。这些制度和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我校的校园环保工作。
以教学大楼的管理为例,便可见一斑。我校的教学大楼是一幢简洁、大气、现代化、多功能的建筑,如何使这幢一流的教学大楼有一流的管理,除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还必须有全校师生的认同和参与。开小水流再洗手、课间关灯再活动、晴天酌情少开灯、电扇空调节省用、墙壁门窗无污渍、室内室外无垃圾、校园设施要爱护已成为每个附中师生要共同遵守的规范。虽然,我校的各种设施在逐年增加,但水、电、煤的使用量仍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4、建立校环境教育主题与实践活动的管理网络
环境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体师生统一思想,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渗透和宣传,合理通畅的管理体系对贯彻方针和落实工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校建立了由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部门领导、项目负责教师、学生社团、班级科普环保委员构成的管理体系,并形成了项目负责教师策划、部门完善、领导小组决策的计划流程和部门领导协调、项目负责教师辅导、班级科普环保委员组织的落实流程。在此基础上,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主题与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建立学生环保活动自主管理网络
学生环保自主管理网络由校“绿色风”环保社团和班级科普环保委员组成。社团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校“青藤环境教育专刊”;安排双周环保宣传的广播内容并负责播出;协助大队辅导员、科技总指导老师等完成环保活动的组织、落实、反馈工作;协调并检查班级科普环保委员的工作。每班设立科普环保委员,承担班级环境工作的的组织和落实工作,并架起班级、班主任、环保社团及项目负责老师之间绿色通道,使各项工作能得以高质、高效地完成。
二、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将绿色文明融于校园文化之中
1、开发校园环境建设的绿色教育功能
一走进我校,满目的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校园中人性化的护绿宣传牌,节水、禁烟牌都提醒着每一个走进附中的人,使他们感受到环境的整洁和优美,从而激发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的室外场地和教室每天都有学生轮流打扫,同学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怡人的校园环境,这使他们感到格外的珍惜。校园宣传栏中陈列的环保小报、废弃物小制作、环保海报作品,都是同学们课间爱看的内容,一点创意、一点启示,同学们都能从中获得很多。
2、加强对教职员工绿色意识的培养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不仅在学生中倡导,在全体教职员工也要求树立,并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些小事抓起,如:打印、复印用再生纸;午餐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粮食不浪费;办公室无人时关灯;减少办公用品的消耗等等。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教师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我校重视教师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培训,利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环境教育240班、专题讲座和网络资源等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环境知识和实践能力。
3、加强学校环保社团的建设
绿意盎然、清洁优雅的环境是绿色学校的硬条件,而自觉的环保意识则是绿色学校的软条件,一所学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潜力有多大,在于该校是否具有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将附中建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将绿色文明融于校园文化之中,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还拓展了它的外延和影响力。同时,这一理念也体现了我市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倡导绿色文明的精神,既加强了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我们环境保护事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
具体措施有:加强“绿色风”环保社团的建设,策划组织系列环境教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传统活动。定期出版体现学校文化和绿色文明的《青藤报——环境教育专刊》,定时开展双周环保宣传活动,定点进行社区的环保互动活动,定主题地开展绿色探究活动。
三、强化渗透、力求拓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 发挥基础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先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先导作用,我们在基础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坚持环境保护方面的渗透教育,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知识的渗透点,并引进社会热点的环境问题,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方法地将环境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教导处组织综合理科组和综合文科组,定期开展环境教育教研活动,促使环境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校在各年级选择了重点渗透的课程,例如:预初年级的牛津英语、新综合科学、地理;初一年级的语文、生物、信息技术;初二年级的物理、政治、美术;初三年级的化学等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人口与环境、水的污染问题、濒危物种的保护、大气的污染问题、节约资源、植树造林、绿色校园、绿色行为等等的环保知识和理念融和在教学内容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案。例如:化学课《常用燃料》,将提倡节能和开发清洁能源的思想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在区内的展示课中获得好评;美术课《手绘环保T恤》,将T恤设计成一幅幅流动的环保宣传画,在区公开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劳技课《铁丝智力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将废弃材料再利用作为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在区公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政治课《环保法制教育》,以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破坏环境的事例,说明健全环保法制,加大执法力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给学生和来我校参加区法制教育特色校挂牌仪式的来宾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2、 推进环境类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的建设
我校的环境类活动课,着力于将知识和体验结合起来,当然,对于专题环境教育课程而言,不可能构架一个完整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开发学生能力,树立绿色意识为目的,通过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讨论问题、动手实践等开放性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的环境类活动课有:环保、插花、旅游地理、趣味地理等,环保兴趣小组有:环保小制作、环保工艺画创作等。
目前,我校已经将环境教育中的基本常识,汇编成册,作为预初和初一年级的环境类活动课的教材。另外,我们还要整理与汇编一本较为系统的,更加切合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和自主探究活动手册,作为下一阶段环境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
四、搭建舞台、加强体验,以绿色实践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
1、以校园主题活动丰富环境教育内容
1、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树立绿色意识
在德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小处着手,例如:不浪费粮食;校园垃圾的分类回收;墙报利用再生纸;节约使用水电等等,使学生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对培养自身绿色素质的认同。
2、发挥争创“环保志愿者”的激励作用
加强对各班科普环保委员的管理,确立他们在班级里的领导地位,发挥他们在环保活动中的示范作用。学校在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和社区环保活动的同时,对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授予“环保志愿者”的标志,表彰其先进事迹,让学生以“从身边做起,争做环保志愿者”为荣,使得校园中的绿色行为蔚然成风。
3、 与社区联手,开展环保互动活动
把“绿色风”带进社区,是我校环境教育对外辐射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与长桥五村居委联合,为学生创设了宣传实践的基地。学生到社区出海报和板报,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并结合我区创模工作,开展“清、净、静、景,我的家园”的宣传活动,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对创建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的认同,受到社区的欢迎。例如:由于居民反映对时下提出的“电池不该集中回收”这一问题还不了解,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校环保社团成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收集资料,并将有关电池的种类、何谓达标电池?、购买电池应注意哪些事项以及废电池的处理等环保知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海报和板报送到社区,既解答了居民的疑问,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