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践行新课改精神
——乡土资源融入地理教育的探索
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徐霞
摘要:地理科学以其文理交融的特质显示了它的浩瀚视域和多样的研究方法;它务实、理性、美丽、浪漫;它以区域环境为载体,蓝天白云、日月星辰、花香鸟语、江河湖泊都是它研究的对象;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它的精神,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它的核心理念;它教会我们更好地生存,指导人们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它教会人们学会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形成特殊的审美意识与品格。
关键词:乡土地理 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
一直以来在地理课程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把握教材资源,有的甚至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样在地理教育中往往就会枯燥乏味,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的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成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地理教育中,抓住乡土资源这一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探讨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就地取材践行新课改精神,将书上的地理原理及地理规律与身边的具体地理事象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而且会使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变得具体易懂。
一、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
认识课程资源是把握课程教育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的观念中往往缺少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往往侧重于书面印刷品等“共性”课程资源,忽视了地方特色和具体的学校情境,更多的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把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面材料的做法使得更多的可利用的资源不能进入教师的视野,不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载体,堵塞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很多渠道。
课程资源的处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其中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教学用具、音像资料、校内人力资源等经常接触的传统教学资源,而校外资源包括科普场所、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社会资源,这些与地理课程相关的本地本土的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文物古迹等资源可以统称为地理教育的乡土资源,在地理教育中引入乡土资源,既能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增加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
二、乡土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学更加要求生活化和有效性,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积极探究来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对地理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土资源可以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在教材的教学中可以介绍与地理课程相关的本土的地形、地貌、地势、植被、气候和季节等,比如在介绍东亚季风活动影响时,就可以结合南方特有的的梅雨季节来讲。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挖掘本地社会上地理专家或者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士,请他们有计划地给学生开讲座,一同设计地理考察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和地理学科的了解。通过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本地乡土资源,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丰富学习和理解的素材,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全面、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乡土资源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乡土地理资源是学生生长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植被生物等等,从小耳濡目染,能切身体会到感知到的,容易激起兴趣,引起共鸣、加深记忆,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对气候、环境等联系本地区所处的位置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增加学生关注本土资源、探究本土资源的主动性。
乡土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内容,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中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知识时,可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存在的事物,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同时,意识到地理学习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每年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教师结合本乡本土的特点,将本地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情况贯穿于教学中,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他们合理利用优秀地理资源的意识,强化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愿望,激发一种将愿望付诸实践的热情。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渗透的策略
解读教学目标,加深对教学目的的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每一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乡土资源?需要多少这样的资源?怎样开发利用这些乡土地理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通过什么方式利用这些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也会让乡土资源的渗透更具有结合点和针对性。
结合教育内容,提高乡土资源的融合性。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资源到课程教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乡土地理资源,教师必须实现乡土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在教学中可以把开发出的乡土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最新期刊或书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也就是把乡土资源向课程教学转变的开发过程。也可以对乡土资源进行加工之后把它变成课程内容,即把乡土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渗透等。在每一个章节的备课之时,教师应当思考本章节哪些地方和当地材料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够巧妙而自然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乡本土地理情况的了解。这些思考和探索,必将提高乡土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
注重积累,提高教师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若能把握本土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展开。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教师要对当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地理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一些学校中很多教师都是外地人士,要应用好乡土地理,就必须熟悉当地环境,收集本地地貌特点、风景名胜等地理资料,还有一些乡土文学、乡土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对本乡本土地理环境做到了如指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教师长期地积累、不懈地坚持。同时,除了将课本中的理论弄透之外,还需要对本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理论结合实际提供必要的基础,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乡土资源融入课程教育储备必要的知识。
增强课外实践,指导学生开展乡土地理考察。课外考察是对自然界中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将地理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一些地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户外考察,带领学生去本地能够利用的地理资源,在课外考察过程中结合实际地理情况为学生讲授地理知识,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以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中心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加大乡土地理资源的渗透力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有效地应用,进而培养学生对环境地理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教师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环境情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乡土地理,让乡土资源成为地理教育重要内容成为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