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文章内容
化学-不以规矩,照样成方圆(汤华娟 淹城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5-06-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英

 

不以规矩,也能成方圆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汤华娟

摘要:今天,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的转折时期。这场革命,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革。同样,对教育业提出了新挑战,教育也要发生巨大的改革。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这种改革提供可能性和最终的现实性。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通过对多媒体合理巧妙地应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优化化学实验。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教学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圆规,是曲尺,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不用圆规和曲尺,利用多媒体手段也能画出很好的方和圆。多媒体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在画方圆上,也可以应用在我们平时的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多媒体合理巧妙地应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优化化学实验。

一、     利用多媒体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时间长了,很容易使人感到疲惫、烦躁,因而懈怠下来。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乐此不疲。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达到“课伊始,趣办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案例1: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蛋白质 维生素》

首先以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中的村长的角色给学生展示小羊们的丰富午餐图片,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在这份食谱中米饭和肥肉分别可以提供什么? 既然米饭可以提供糖类、肥肉提供油脂,吃下去我们才有能量。那吃豆腐、鸡蛋、鱼、牛奶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呢?那我们为什么要补充蛋白质呢?

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师提出的针对性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对学生进行了环境教育。

二、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率

正确的选择并合理利用多媒体,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想象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空间网,就爱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讲解、传授、突破知识难点的作用和目的。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费时费力。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

案例2: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中“离子”的教学中可以用电脑动画模拟离子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想象微粒运动的情景。

首先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钠原子、氯原子结构示意图,这样可直观看出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时,它的最外层电子开始闪烁,钠原子开始失去最外层电子到氯原子最外层上,同时配上声音及移动箭头,然后保留上图,在下面相应显示出钠离子、氯离子结构示意图,最后钠离子、氯离子同时移动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达到了平衡,此时稳定下来形成氯化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优化化学实验,加深理解

尽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出化学反应的结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许多化学现象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着重观察的重点上,感官刺激程度不强等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让多媒体进入化学课堂,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许多化学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而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案例3:一些错误操作

1)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

2CO还原氧化铁在点燃酒精喷灯之前未先通一会CO,会发生爆炸;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引起水倒吸进入试管,使得试管炸裂;

4)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管外等。

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印象深刻。

2辅助化学实验展示细微变化

由于某些化学实验等课堂教学中也会由于人多而影响学生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在化学演示实验中,使用投影仪既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空间,增大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案例4: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中“结晶”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先制取热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将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并把玻璃片放在投影仪上,一会儿,屏幕上出现晶体析出的图像,进而看到晶体长大,向四面扩伸。这个投影实验使学生对晶体概念和形成过程记忆深刻,并从中受到艺术美的感染。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突破时空和条件的限制

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例如高炉炼铁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用计算机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的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再例如: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能源的综合利用》中“石油的分馏”的实验,过去是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察,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不容易搞清楚实验过程,现在可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学生不但容易搞清楚实验过程,而且很容易掌握相关内容。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喜悦,还要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是一种手段,只能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千万不能将优势变成劣势,犯了弄巧成拙的错误,比如不考虑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将学生分组实验或课本上的实验探究活动均以播放实验视频代替,抑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的培养。或是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主次之分,整堂课教师只是动动鼠标而已。那就只是将“填鸭式”从原来的人工灌变成机器灌,而且灌得更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只是通向知识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总之,无论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么先进,它只是辅助化学高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给教学带来无限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恰当使用”的原则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云芳,《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第5期。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叶朝今,多媒体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电教,2001

[4].范杰,《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信息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36872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4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