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沈莲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把建立教育公平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正在实现从人人享有教育机会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机会的迈进。教育资源包括一切支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条件,包括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教学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文字资源和音像资源以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教学课件、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微课”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构成了立体化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从解决思路上看,大体有两种举措:一是通过政策法规保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改善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教学环境,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以达到教育起点的公平,比如制定“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面向农村教育的专项计划或重大工程来有效提升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切实缩小城市与农村在教育水准上的差别,达到教育结果公平。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与举措呢?是否有可能找到一条通过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而不只是强调政策支持与外部投入)来达到“教育结果公平”的全新思路与方法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这使它在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但要有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才能使这种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10年实施经验证明,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指引下,教育信息化确实可以提升薄弱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教育公平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国家和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义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技术和硬件设备已经不是突出问题。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相当多的欠发达地区还处在生存的层面上,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教育信息化发展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1.经费的投入与保证
一些学校经过多方努力进行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无法支付昂贵的运营成本,导致设备闲置,成为一个耗资巨大的困局。一方面,地方政府分管的学校由于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导致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学校财力相对有限,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自筹资金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面对应接不暇的升级换代,其信息化建设可谓一筹莫展。
2.观念问题
教育信息化在推广过程中关键是应用,而教师作为其引领者,他们(或她们)能否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尤为重要。如,教师能否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教师能否应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来有效管理师生信息等。可是, 因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往往视教育信息化为畏途,有的坐视观望,有的等待依赖。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因此从思想上放弃了信息化建设,加之教师又缺乏对信息技术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对计算机敬而远之,更谈不上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科辅助教学。另外,很多管理者主观上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教育自动化、机械化,而不是利用技术达到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知识间更加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因而“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严重。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思维模式的问题,认为教育信息化一定要设备和技术越先进越好的错误观念,在客观上阻碍了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人力资源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管理者的观念,教师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都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培训、考核与评价等问题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严重障碍。
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体现了它的作用,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针对上述的问题,对于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值得我们思考,完善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学校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需要政府、老师、学生、家庭的配合,通过各方的努力配合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学校:当前,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低、资源使用方式不恰当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大部分中小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等设备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发使用了网络课程,但是在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络课程只简单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并未真正对数字化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以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未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协作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和成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基于Web的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软件工具和支持服务,引导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及小组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沟通和交流。
(二)教师: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为了实现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建立开放性的网络教研平台,每个学校的教师可以与校内同行、校外的学科教师、学科内的专家建立联系,及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教师自身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网络,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及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继续加强各市县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而且,学校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积极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如普及教师备课用计算机、扩建的多媒体教室以及购买高清新平板电视。教师对学生信息(如考试成绩、电子档案)进行电子管理,使其变成常态化。教师结合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以及学生信息的日常电子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每个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
(三)学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保障,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我国在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始终秉持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引导中小学校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全面变革,学生在信息时代应该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学校应该变革课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社会性媒体工具和平台,设计协作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间知识和资源的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家庭:学校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过大依然是阻碍我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我国应该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使用到信息技术设备;建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人少地广,再加上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还有许多人在农村甚至在边远山区。因此政府应结合我国的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同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比如加拿大政府大力实施 的“无线宽带工程”——采用无线宽带网络的形式来促使“乡村和偏远地区以同样的价格获得同样质量的宽带服务,特别是对那些企业不会涉足的地区进行资助”。我国可以在部分农村及偏远山区先试点再推广。尽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社会信息,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和加强我国的经济地位。为了解决偏远社区的宽带接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国还可以选用经济合理的卫星接入方式,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
同时为了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政府可以对家长进行基本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教育信息化不局限于在学校或教育界内提供学习场所和教育所需资料与信息,而是把获取与应用资源的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会。通过积极构建信息化社会环境,逐渐实现将整个社会都变成学习场所的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人民教育,2002, (4):14-15.
[2] 刘雍潜,李龙.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支持[J].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17-21.
[3] 刘雍潜.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