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教师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王建伟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武进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区政府《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武进教育要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步入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的快车道,而开展教师对口交流活动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相关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城乡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区教师队伍概况
通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区教师队伍的结构、专业素养、师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截至2010年,我区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87.4%和93%,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4.56%,高级中学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达到13%;具有中学高级教师1808人,占比20.6%;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2424人(其中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教授级高级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24人),占比27.6%。但是,校与校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平衡现象,主要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有的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有的学校超编严重,尤其是经济薄弱的乡镇,有的区域缺编矛盾非常突出,个别中心城区学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甚至穷迫到“无米下锅”的境地;学科分布不均衡,不配套,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短缺问题,有的学校就有富余学科改上其他缺编学科,有的学校就只能聘用代课教师。据统计,目前我区尚聘请有600多名代课人员。
二、推进教师对口交流必要性与重要性
推进学校教师对口交流,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各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具体行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有利于缩小校际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硬件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已逐步得到了明显改善,已经在区域内属于领先地位,但是我区区域教育水平依然差距明显,个别地处偏僻乡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区域的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其中城乡师资的专业水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实现教师交流制度,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把优质教育受益面扩大化,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二是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缓解各校师资结构性矛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差距实际就是师资的差距,推行教师交流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缓解学校师资超、缺编矛盾,同时,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磨炼和提升,也是加强师德建设,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我区教师交流工作的实践与措施
我区在“十一五”期间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校际交流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武教人〔2005〕22号)和《关于继续做好校际交流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教人〔2010〕10号),把教师交流,学校帮扶作为一项制度来推进,但是还比较局限于某几所学校,未在全区推开,但是已经让对口学校尝到了甜头,突破了师资短缺和薄弱的瓶颈,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实施教育纲要,向教育现代化进军的关键之年,师资问题是实现教育高位均衡的第一障碍,如何解决各校的师资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结构最优化。今年我区公布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意见》(武教人〔2011〕10号),明确了各校交流的对象,交流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考核办法等,多措施多角度把教师交流纳入制度化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
措施之一:发挥行政手段的制约作用,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能进不能出一直是制约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所谓重点的学校优先聘任优秀教师,一般学校聘任一般教师,而一些水平低的教师只能到偏远的农村、或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学校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发展举步维艰。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利用行政手段确立学校干部、教师流动的时间、义务和待遇等,建立合理科学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流动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这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种做法,国内外都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今年我区把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教师作为交流对象,只要是工作需要或者是本人有意向,均可交流,校级领导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就纳入交流对象,实行定期流动。通过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坚决杜绝通过变相交流达到其他目的的事情发生,一是严格禁止城区学校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城区急需的教师全部通过公开招聘解决;二是每年新招录的教师,优先安排农村学校;三是实行了教师在乡镇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的正常交流。
措施之二:发挥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的调控作用,提高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重点学校、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均远远高于农村学校,这类学校的教师往往更容易获得高级教师的评聘资格,获得更多、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这也是教师不规则流动的因素之一。因此,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中高级职称、骨干教师比例,通过职称评聘、岗位设置调控等手段,可以吸引骨干教师为求得自我发展的机遇而向一般学校或农村学校流动。同时,我区制定了政策,对于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在评优评先上适当倾斜,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乡村薄弱学校有100多名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有的在区域内还较有影响。此外,今年我们还规定,凡今后申报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参加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评审的人员原则上必须要有交流经历。
措施之三:发挥经济待遇的杠杆作用。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教师的待遇一直是教育发展失衡的热点话题,根据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看,同一学校内教师收入应该根据业绩情况有所差别,特别是发放30%奖励性绩效工资时,应该注重其工作量和取得的实绩,目前,同一区域内同等级别的教师收入,已经做到保持“零差别”,而且在村校工作的教师在年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时还有适当的补贴,这样,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的薪酬待遇不仅不会因为到乡镇、农村而降低,反而会因为乡村消费较低,实际收人相对较高,在现有的政策背景下,今年对流动人员还进行每月200至500元不等的补贴,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
措施之四: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区通过以下几方面狠抓农村学校师资培训力度,一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确立几所学校为送教基地,由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到基地学校开展各种讲座,并辐射到周边学校,几年来,受训教师达到千人,有100多人成长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二是市级及以上的高端培训向农村学校倾斜,确保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城市学校教师同步;三是组织中层以上管理者到城区学校挂职交流,参加城区学校行政会议,参与管理,提高管理能力,通过几年努力,有近三十多所学校的中层干部得到了锻炼,有的成长为校级领导;四是成立“教育集团”,城镇和农村的中小学分别建立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共同体,实现三个方面的一体化:一是师资配备一体化,共同体双方打破校际界限,统筹安排任课教师,城区教师定期按比例下乡,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区任教;二是督导评估一体化,按照素质教育的量化指标,对双方成绩进行“捆绑”考核评估:三是学校管理一体化,双方领导班子定期召开碰头会,共同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五是采取导师引领模式,确立领雁工程。农村学校往往缺乏学科“领头雁”,教学研究往往“孤立无援”,显得效率低下。对此,我们采取导师引领模式。对农村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培训,通过示范课、观摩课、评课、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新的课程理念带进农村学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由“合格教师”或“成熟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型。六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我区始终把农村薄弱学校校长的培训作为干训工作的重点,成立名校长工作室,有计划地选派城镇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选到农村薄弱学校开展讲座,选派农村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中小学培训交流,通过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对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较长的校长实行同向交流任职,近几年交流比例达到20%以上。
我区的教师交流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实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借鉴和总结经验,正视不足,努力完善交流制度,不断增强交流实效,一如既往地按照“改革、深化、巩固、提高”的方针,把行政推动、学校结对、教师交流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城乡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城乡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增强责任感,研究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积极开创我市教师对口交流工作的崭新局面而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