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人员
课题主持人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学科
|
工作单位
|
职务
|
杨玉洁
潘惠娥
|
女
女
|
33
36
|
中一
中一
|
语文
语文
|
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
|
|
课题组其他主要成员
|
姓名
|
职称
|
职务
|
学科
|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
||
杨玉洁
|
中一
|
|
语文
|
组长,全面负责
|
|||
潘惠娥
|
中一
|
|
语文
|
组长,全面负责
|
|||
何爱方
|
中高
|
副校长
|
语文
|
论文材料收集
|
|||
顾彩英
|
中高
|
教务处主任
|
语文
|
公开课活动材料收集
|
|||
曹向东
|
中高
|
|
语文
|
九年级负责人
|
|||
韩志红
|
中高
|
|
语文
|
七年级负责人
|
|||
李玉琴
|
中高
|
|
语文
|
八年级负责人
|
|||
吴小燕
|
中高
|
|
语文
|
案例材料收集
|
|||
阮卫娟
|
中高
|
|
语文
|
材料收集和整理
|
|||
注:课题主持人至多2人,其他主要成员至多10人。
二、课题设计
|
|||||||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
|||||||
(一)原因
当前,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共同体产生的背景、概念、特征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对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的构建原则、过程与策略的创想假设;三是基于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技术与方法创新。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学习共同体的知识论、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基础的探讨较少;在操作与实践层面,多数研究仍集中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能性等问题,有实践价值的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很少。总体上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一直处于理论上理想主义的头头是道,实践中功利主义的顾虑重重的矛盾中。
课堂文化作为课堂研究的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国内还缺乏对课堂文化作实证的、有理论框架的论述。同时,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构建生态课堂的很多,在生态学理念下构建课堂文化的很少。在实践领域,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的构建课堂文化研究实验偏重于脱域性的尝试与验证,而且多数流于形式或有始无终。
(二)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校内涵和品质。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构建起基于生态理念的课堂文化学科教学特色和学校课程体系,必然促使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重建,必然要求对学校的管理、文化、课程、教育教学和评价机制等进行系统规划,积极创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必然对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质、培育办学特色发挥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2.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课题将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建立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课堂文化形态。在追求“生本、生命、生活”的基础上,实现课堂的“生动、生成、生长”,因此必然能提高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发展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创造生命价值和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享受职业幸福。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关键靠教师,而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锻炼提高、成就事业、创造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必然对教师的发展、对学校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基础
国内多年来对学习共同体和课堂文化的研究与行动为本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一些实践范式,但各校有各自的地域环境、现实条件和发展定位,基于共同体理念下构建“生态”课堂文化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统一的行动模式,我们必须在共通的科学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研究与创新,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主张,寻求适合本校实际的路径和方法。
|
|||||||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
|||||||
(一)概念界定
学生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互为学习伙伴,互求互助,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实际情况本课题所研究的共同体主要是学生班级学习共同体、学生小组学习共同体和学生伙伴合作学习共同体三种形式。
语文生态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的综合,是师生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学习理念和学习行为。语文生态课堂文化是指在生态理念下建设“和顺”、“浸润”、“高效”的课堂文化,促进学生情智共生、和谐发展。在追求“生本、生命、生活”的基础上,实现课堂的“生动、生成、生长”。所谓生动是指生动活泼、开放和谐地学习;所谓生成是指创意创新、不断生成的学习;所谓生长是指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进步,一起生长,既着眼于学生当下的思维、精神的生长,又指向学生未来生长的向往、期待和所应积蓄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突出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学业成绩,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发展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本课题以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为抓手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发展。
2.突出根据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基本精神来促进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以生态课堂文化“生动、生成、生长”为基本精神来指导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正确把握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和路径方法等,促使学生学习共同体有品质、有实效,同时还能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来培育生态课堂文化。
3.突出对学生学习共同体进行系统研究、整体建构。本课题主要对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方式、目标、内容、运作机制、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三)研究动态
1999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开始探索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学校管理改革的实践,他们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家长、学生与社区人士都参与其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取得了很大成就。近五年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学习共同体”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新的兴奋点。根据中国知网不完全统计(2016年9月检索),2010——2016年在中国期刊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中以“题名”为检索项输入检索词“学习共同体”,搜索到文章有729篇。这其中既包括诸多名校的著名学者和专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的理论研究,也包括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
2000年后,我国课堂文化研究进入到深化阶段。许多教育研究者推出了课堂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是吴康宁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此书对课堂交往的结构、文化冲突、化解办法等内容进行了社会学的分析。陈时见的《论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中认为应从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环境、课堂交流与沟通、学生的激励等方面构建新的课堂管理范型;吴也显、习培萼的《课堂文化的重建与研究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中认为课堂文化重建的过程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中认为首先应丰富课堂的文化意蕴,然后通过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互动来凸现课堂文化,并以民主的课堂规范来促进它的形成,最后师生在课堂中应相互理解、平等相处,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严玮懿的《创建学生本位的课堂文化》提出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确定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指标 ,从而真正创建学生本位的课堂文化;关于课堂文化的研究,我国目前呈现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
(四)本课题创新之处
基于培育生态课堂文化基本要求优化学习共同体组织方式、确定学生学习共同体目标和内容、创新学习共同体活动方式和指导策略、完善学生学习共同体条件支持等四个方面,既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也是本课题着力创新之处。
|
(三)研究目标
|
1.通过研究和实践,正确把握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和路径方法,深入研究生态理念下的课堂文化构建的内涵、条件和实施策略,以及学习共同体与生态理念下课堂文化构建的内在关系,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主张。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生态课堂文化的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目标、途径、方法和评价体系。从而在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生态课堂文化的研究道路上创出自己的特色。
2. 通过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形成生态课堂文化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使学校的办学品位、文化内涵、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较大提高。
3. 通过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使本校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生动活泼、善思好问的学习品质,身心素质、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情智共生、和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4. 通过组织语文教师深入开展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创新,使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教学革新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
(四)研究内容
|
1.对生态课堂文化的含义、要素、特征和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对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含义、要素,以及与课堂文化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材料、学习理论、问题研讨,深入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和路径方法,深入研究语文生态理念下的课堂文化构建的内涵、条件和实施策略,以及学习共同体与生态理念下课堂文化构建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话语。以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基本精神引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生态课堂文化的生成。
2.基于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基本要求,优化学习共同体组织方式的研究。主要从班级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共同体、自主形成的学习伙伴共同体等几个层次,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3.基于培育生态课堂文化的基本要求,创新学习共同体活动方式和指导策略的研究。引领学生以共同体为单位,研究建设相应的活动制度,形成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同时探索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引领和指导策略。
4.对当前学生合作学习(课内课外)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多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科教学中的常态,对促进学生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以有针对性的研究从小组合作学习到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策略。
5.基于培育生态课堂文化的基本要求,确定学生学习共同体发展目标和内容的研究。根据生态课堂文化的基本精神,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分别研究确定班级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共同体、伙伴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收集、研读有关文献材料和经验介绍,对学习共同体和语文生态课堂文化构建的含义、原则、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2.行动研究。组织和指导广大教师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研究,在行动中学习研究、改革创新、总结反思,不断修正、完善具体的实施方案,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创出自己的特色。
3.案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从班级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共同体和自主学习伙伴共同体中选择一些活动案例进行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分析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规律和原则,提炼相关经验和成果,矫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六)研究计划
|
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4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筹备设计阶段(2016年8月—9月)。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并进行初步的动员和培训。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6年10月—12月)。以课题核心组为主,根据研究内容,分工协作,对学习共同体和生态课堂文化的含义、原则、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同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7年1月—2019年11月)。根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和指导课题组教师对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展开两轮行动研究。开发应用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和创新,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化研究、行动跟进。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019年12月)。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文本材料,既做好结题鉴定准备工作,又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广应用。
|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
|
(一)理论成果:
相关论文和案例分析;研究报告。
(二)实践成效:
1、教师方面:在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学生方面: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处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
|
|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
|
1.加强组织领导。本课题不只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促进教师内涵发展的工作。将选择科研骨干组建课题核心研究小组,具体负责理论研究、编制方案、专业培训、示范引领和总结提炼。
2.加强实践探索。积极付诸行动,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组织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革创新。
3.加强总结提炼。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包括实施“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整体经验与成果,也包括引领教师及时总结提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活动。
|
|
三、评审意见
|
|
所在单位意见
|
武进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
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