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专题一——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定义: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2、公式表示:AB+CD=AD+CB 。
3、方程式书写特征:成分交换、化合价不变
4、微观实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初中阶段)。
5、初中复分解反应总汇:
(1)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盐+新酸 (4)碱+盐→新碱+新盐 (5) 盐+盐→二种新盐
注:(1)(2)(3)类反应不需条件,初中阶段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5)(6)类反应必须满足2个条件:反应物:必须可溶 且 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6、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硝皆可溶 钾、钠、钡、钙碱可溶 碳酸盐只有钾、钠溶
14、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原因。
①、Na2CO3 +BaCl2 ②、MgSO4 +KOH
③、FeCl3 +Cu (OH)2 ④、NaCl +KNO3
⑤、HCl +CaCO3 ⑥、Cu (OH)2 +HNO3
⑦、AgCl +NaNO3 ⑧、NaCl +Cu(OH)2
⑨、HCl +Mg(OH)2 ⑩、Na2SO4 +K2CO3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间不能反应的是( )。
A、HCl + AgNO3 B、H2SO4 + NaOH C、Ca(OH)2 + Na2CO3 D、NaCl + KNO3
2、下列能共存于水溶液中的是( )。
A、 KCl AgNO3 B、 H2SO4 BaCl2 C、 HCl Ca(OH)2 D、 KOH NaNO3
3、下列各组物质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碳酸钙 和 稀盐酸 B、氯化铜 和 稀硫酸 C、硝酸钾 和 氯化钠 D、硝酸银 和 稀盐酸
4、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a2+ Cl- Na+ CO32- 、H+ K+ NO3- OH-B
C、H+ Na+ SO42- CO32- D、K+ Na+ NO3- SO42-
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u2+ NO3- Na+ OH- B、 OH- Na+ CO32- H+
C、Na+ K+ CO32- Cl- D、 SO42- OH- K+ NH4+
6、下列各种物质的水溶液混合 后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ZnCl2 KNO3 MgSO4 B、NaOH KNO3 H2SO4
C、BaCl2 Na2SO4 K2CO3 D、AgNO3 ZnCl2 HNO3
7、下列同组物质能在水溶液中共存的是( )
A、NaOH KNO3 H2SO4 B、Ba(OH)2 NaCl K2SO4
C、K2CO3 KCl HCl D、BaCl2 KOH NaNO3
8、下列各组物质间可以共存的是( )。
A、NaOH CuSO4 HCl B、 NaCl HCl KOH
C、AgNO3 、KNO3 NaCl HClKCl NaNO3 D
9、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能反应但不产生气体和沉淀的是( )。
A、纯碱和稀盐酸 B、氯化铁和苛性钠 C、生石灰和稀盐酸 D、硫酸锌和氯化钡
10、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依次混合后,没有沉淀产生的是( )。 [最后一种物质过量]
A、BaCl2 Na2CO3 HCl B、BaCl2 H2SO4 HNO3
C、AgNO3 HCl HNO3 D、Ba(NO3)2 Na2CO3 H2SO4
1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混合后均有 沉淀生成,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溶解的是
A、NaCl + AgNO3 B、CuSO4 + Ba(OH)2
C、Na2CO3 + Ba(OH)2 D、FeCl3 + NaOH
12、下列物质发生反应时生成物都是沉淀的是( )。
A、Ba(OH)2 + CuSO4 B、Ca(OH)2 + Na2CO3
C、AgNO3 + NaCl D、NaOH + FeCl3
13、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可得无色溶液的一组是( )
A、 FeCl3 KOH HCl B、Na2CO3 CaCl2 HCl
C、AgNO3 HNO3 HCl D、CuSO4 Fe NaCl
14、现有石灰石、生石灰、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水、铁屑,从中选取适当的物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
(2)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
(3)有气体生成的置换反应: ,
(4)有固体生成的置换反应: ,
(5)中和反应: ,
(6)化合反应: ,
(7)分解反应: 。
15、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 NaOH → Cu(OH)2 (2) NaOH → Na2CO3 (3) NaOH → NaCl
18、分别用一种试剂将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除去。(括号中是混入的杂质)
物质
|
需加入的试剂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①HNO3(H2SO4)
|
|
|
②Cu粉(Zn粉)
|
|
|
③AgNO3(Ag2CO3)
|
|
|
④NaCl(Na2CO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