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生态:《辞海》解释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这里指为实现师生持续发展,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建立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班级文化形态。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学科及其外部环境的整体性、平衡性、和谐统一性、联系性、动态性、共生性及开放性等角度思考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希望教学系统及其所涉环境趋向或达到“和顺”、“浸润”、“高效”与“和谐发展”的状态,能在追求“生本、生命、生活”的基础上,实现课堂的“生成、生动、生长”。
课堂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效率高低与课堂教学过程密不可分。而核心素养本身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基础性、普遍性、跨学科性等特点。本课题开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生态”班级文化的研究,就是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从学校层面构建“生态”的班级文化,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来引建立平衡、和谐、高效、释放师生潜能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