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汪繁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的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提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五个核心素养,其中一个就是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恰恰是身心健康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生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尤为关键。但是在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问题,如教学目标单一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化、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等,经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深化转型、教学内容的丰富改革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度运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探析
当下社会教育界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倡导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兼具道德与法律的学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政治老师的亲和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及强化道法课堂的实效性具有一定意义。
1. 提升政治老师的亲和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偏向于理论性的课程,道德与法律的知识比较纯粹化,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看,多数学生在纯理论的课堂中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的热度和激情不高,老师单纯的讲解知识学生听课的状态趋向于半梦半醒,整节课下来就是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愈加乏味。然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知识,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而且政治老师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穿插,深入学生的心灵,更好的引发师生共鸣,从而提升政治老师的亲和力,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里距离,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以此助推整个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提升。“政治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认知自我、应对挫折、调整情绪、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将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1]政治老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的心理特征被发掘出来,以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亲其师信其道”方能安其学,政治老师走近学生学生方能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提升老师的亲和力促进教学相长。
2.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其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强调要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心态端正了,心灵健康了,学生才能以十足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己。初中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与心理教育联系紧密的课程,如七年级上册教学中《爱在家人间》里面就涉及到学生围绕爱的话题对自己和父母家人之间的爱进行剖析,在上课过程中,我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在谈论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爱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爱的“碰撞”,针对学生提出的与家人相处中的小矛盾,我会巧妙的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用亲情之大爱化解“我”心中的小困扰,在爱与矛盾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爱多于忧,忧更是爱中的一部分,解决学生心中的矛盾,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也可满足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法治教育理实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意义做到“知信行合一”,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新思想,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正确的三观价值体系。”[2]
3. 强化道法课堂的实效性
作为政治老师,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提前预想好这节课是否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这节课的效果吸收如何,简言之就是这节课的实效性是否能达到预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类理论知识占主导的课程,想要学生对这门学科提升兴趣,政治老师是关键,老师需要了解如何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如何深入学生内心激发其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初中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处于13-15周岁这个年龄段,正值人生发育的关键期,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成长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成长更为重要,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心理健康的知识融入教学里,老师从学生内心世界出发,引起老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发共鸣,以此强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比如在七年级下册《青春萌动》一课里涉及到初入青春期时男生女生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因为刚刚步入青春期,学生们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易为敏感,甚至有少数会被扣上“早恋”的帽子,诸如此类的种种现象时常存在于初中学生的交往中,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男女生间的正常交往,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的贯彻下,老师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爱情观。“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初中生心灵的熏陶和精神的培养,突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际效果。”[3]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成长,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环节中教学目标单一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化、教学方法传统有待创新等都会制约道法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达成。
1. 教学目标单一缺乏合理性
在传统应试思维的根源下,目前很多政治老师在上课时依然很难摘下“唯分数”论的帽子,课堂教学仍然采用理论知识占主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如果政治老师只要求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对于知识背后的深层意义不予探究,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价值就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当道法学科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时,这时的教学目标更要从另一层面体现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心理塑造,学生在一节课后是否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人格修养而不仅仅是教学成绩的预定。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师生交往》这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要让学生理解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能真正做到尊师敬师,但是在教学听课期间,我发现部分政治老师更多的是关注课本知识点,单纯的将课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记记背背即可。虽然内容简单,然而学生在死记硬背的状态下并不能深刻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也难以真正做到尊师爱师,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道法教学中教学目标偏于知识的理解,没有上升到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失偏颇,缺乏合理性。“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青春期出现的诸多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4]
2. 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学科,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素养等方面也是意义重大。因此作为政治老师,需要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使其知识背后的价值内化于学生心外化于学生行。然而,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兼班主任工作,在教学期间自身有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剖析知识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涉及到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层面的教育时,对心理知识的解读有待进一步强化。就当下的教育模式来看,仍然有部分政治老师受“唯升学”“唯分数”传统思想的固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将知识表面化简单化处理,有些老师因为时间紧张可能只是在导入环节简单的用一个视频或者案例资料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暂时性的激发起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也有一部分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使用课内教学资源,课外资源少用于课堂,容易造成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个简单知识点的背后可能就隐藏着引人深思的事实,所以其背后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斟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不全是生活实际的重现,有部分是对生活实际现象的处理整合,当理论与实际存在距离,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事倍功半”。[5]
3. 教学方法传统有待创新
新课程标准里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建构,增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热爱。但是,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及相关的调查发现,多数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常常采用授受式的灌输教学,容易忽略课堂学习的主体,错误的将课堂作为自己的教学舞台,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另一方面对于道德与法治抽象性理论来说,政治老师如果一味的采用“填鸭式”教学,难以唤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学生听课效率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差。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更为重要,政治老师需要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增进学生的情感价值。“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受传统观念固化,难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强调死记硬背,加之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忽略,更加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6]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针对一系列相关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的深化转型、教学内容的丰富改革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着手,以此实现道法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
1. 教学目标的深化转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在知识教学的背后上升到思想的提升与德性的养成。伴随当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老师要学会摒弃传统以分数定终身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中提炼情感价值目标,特别是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学目标更要紧密契合学生心灵,学生能在一节课后感知到德与法的伟力并用于生活实践中去。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中,政治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力量,了解身处逆境中的生命是如何冲破途中荆棘逆流而上,进而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生命伟大的同时能够联想自己当途遇挫折困境怎样活出新生,怎样在平凡的人生中焕发出不平凡的光彩,书写自己的绚丽人生。从贫乏到充盈、从冷漠到关切、从平凡到伟大,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我们升华并运用到日常生活。“‘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要充分研读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为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7]
2. 教学内容的丰富改革
教学内容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关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值得我们深究探索,比如七年级上册从自我出发,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比如享受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积极地学习心态;再者生命教育里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以及上升到我与国家了解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家国观念等。从我与自己到我与他人到我与社会到我与国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应,政治老师不仅要从书中内容找寻心理健康教育的答案更要会善于利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资源案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章节里,政治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享日常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间调节情绪的案例,然后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情绪调节的妙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切实情感体验中的坚强意志和良好情绪。用学生自身真实发生的实例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高,学习热情高,对知识的领悟更清晰易懂,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学生知行信合一。布鲁纳曾指出:“理解不仅仅是把新旧有知识产生联系,更是创建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8]因此政治老师更加需要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充盈教学内容,强化道法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 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相对较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也有待提升,道法课堂实效不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欠缺。伴随新课程的改革,倡导老师用综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因此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单方面讲授式教学模式,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思维,在师生互动下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效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升华。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中,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了最新“315”晚会曝光名单打假食品的视频导入,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食品安全案例进入课程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食品安全法进行对法律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对法的相关内容有个初步了解,课堂结尾采用了模拟法庭的小活动,让学生亲自扮演法官等一系列相关人员,用亲身体验从食品安全入手对法律作了最后的总结与认识。这节课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使用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对法的思考,案例真实且新颖,符合学生思想认知,所以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借助和参考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温暖、积极关注、真诚和尊重等教育方法,认真聆听学生的需求,在交流中观察学生,以科学的知识、热情的态度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9][i]
[i] 参考文献
[1]罗琴丽.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8):72-76.
[2]贾晓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9):110-111.
[3]张颖妮.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06):6-8.
[4]范春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23,(34):51-53.
[5]梁桂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4):45-46.
[6]杨玉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DOI:10.27432/d.cnki.gxsfu.2022.000660.
[7]范春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23,(34):51-53.
[8]陈明选,包静娟.围绕理解的教学设计:为了理解而教[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0):4.
[9]杨正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2,(1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