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价值与路径
——董成霞
摘要: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大学相关研究与调研数据来看,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深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可以情境为着力点,引发心理共鸣,学会生活;以批判性思维为突破点,引导理性思考;以评价为触发点,激发进取心,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以家国情怀为落脚点,丰富心理世界。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健全人格;
2024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董奇指出,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自伤行为等方面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i]相关报告数据显示,出现抑郁症状的小学生约10%,初中生约30%,高中生约40%。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由于青春期生理变化、家庭因素、学业压力、思维批判性的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心理问题频发。而高中生数据最高,更恰恰体现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到高中甚至严重了。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健全人格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ii]显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不具备健全人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徳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刻不容缓。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健全人格的价值探究
1.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年前我刚担任班主任,并承担部分班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开学两个月后的某天早晨,玉妈妈跟我说,孩子不肯来上学。我深入了解得知玉同学有抑郁症,无独有偶,当天另一位家长跟我联系,说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微信小群,群里的是班上五位女生,以玉同学为首,经常在群里散播消极言论,不想上学,想跳楼之类的极端说辞不在少数。我也注意到,玉同学确实已经有了割手腕、划手臂的自残行为。这是我首次感受到身边的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家长心急如焚,玉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频频中断,群里那几位女生的心理状态也不容乐观,这比新闻上冰冷的数字要让我震撼得多。
初中生心理问题深深影响其本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背后也反映出初中生人格尚不够健全的问题,只有重视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才能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2.化解课程供给与学生心理问题的矛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课程设计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可见,课程的设置是完全贴合学生实际的,但是,初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考试焦虑、自我意识、情绪冲动、抑郁、学业不良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化解课程供给与初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矛盾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健全人格的路径
选取贴近实际的情境,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挥教师积极评价的作用,培育家国情怀,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
1.以情境为着力点,引发心理共鸣,学会生活
情境,毫无疑问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理论知识的有效载体,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是离不开情境。情境的选择要想发挥最大的价值,教师可多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困境与现实问题,让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成为情境的活水源头,力求让内嵌于情境的思想理论引发学生共鸣、共情,[iii]用富有生命气息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会生活。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的教学为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理论知识,有三点关系: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初中生生活阅历简单,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模糊,更谈不上正确理解二者关系。权利可以放弃吗?义务一定要履行吗?这些都是学生会存在的心理困惑,因此该情境的选取要能引发学生共鸣、共情,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共享单车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提前了解了,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使用共单车的经历,即使没使用过,身边也是随处可见。于是,共享单车可作为问题情境。此时,教师通过真实情境化解学生认知堵点,引导他们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从而拥有积极的思想品质,更好地生活。
2.以批判性思维为突破点,引导理性思考
批判性思维是指基于某种情境的反思性思维,既包含了质疑、辨识、分析、论证、推理、评价等思维技能,也囊括了独立、理性、惊奇、勇气、包含、开放等心理特质,是一种质疑和批判基础上的理性认知活动。[iv]可见,培养学生,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批判思维,有助于他们理性看待和解决问题,化解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我们以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为例,教材“探究与分享”中公共场合打电话这个问题情境是教材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契合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式教学实践。有教师将情境后的问题拆成这样两个评价性问题:①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电话的行为?②男子觉得打手机是他的“自由”,你认可吗?这两个问题正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该男子的行为,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立德”与“树人”的目标。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以后面对心理上的困惑时,才能理性思考,积极面对,培养健全人格。
3.以评价为触发点,激发进取心,养成积极心理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新课标倡导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捕捉、欣赏、尊重学生有创意的、独特的表现,并予以鼓励。
学业不良、厌学,是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具体体现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水平低等,这种情形下的学生很难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甚至觉得自己被忽视了。而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态,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的积极评价要以对学生的关注为前提。
还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的教学为例,结合公共的单车案例,小组讨论归纳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第一个理论知识,让学生归纳的过程有点难,笔者先设计了两个问题:
(1)分别列举单车使用者和单车公司享有的权利、需履行的义务。
(2)如果单车使用者和单车公司不履行义务,会有什么后果?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经验,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同时也是为了引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尤其是通过第二问的过渡,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回答的时候有的学生用课本知识来回答,也有的学生是根据前两个问题自行归纳,只要他们提到关键词了,我就会在全班面前及时地大声地肯定他们的想法。每当这时候,我能明显感觉他们表情的变化,有点惊喜,有点意外,也有了自信,接下来他们会更积极地思考。我意识到这些默默无闻的初中生也爱被公开表扬,他们需要得到肯定。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应讲究“以退为进”。这里的“退”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故意示弱,日常课堂中,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尤为缺乏表现欲、自信心,甚至提不起精神,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过程(节选)
第一目:权利义务相统一
导入 :(展示图片)请你说一说共享单车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生:节约时间、停车的时候比汽车方便、锻炼身体、保护环境等。
【教学感悟】这个问题并不难,我提问的同时特地走到了平时课上沉默不语的同学身边,并微笑地看着他们,意思是老师希望你们能回答。
【观察结果】这几位学生好像发觉今天的课堂与平时不太一样,因为老师的问题他们也能回答,加上我又走到了他们身边,于是刚开始他们都能认真听讲,好的情况下还能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展示答案。我继续观察他们的表情,眼里有光,嘴角有笑容。
学生动起来了,说出来了,求“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这样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积极了。
4.以家国情怀为落脚点,丰富心理世界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之一是过度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过强,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出现自我为中心、自闭等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格局打开,这样学生的心胸更开阔,不容易钻牛角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
例如,这个假期巴黎奥运是热点,学生也经常被奥运霸屏,我们可以通过走进奥运人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成就自己;巴黎奥运会上先火起来的义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的好机会;奥运场上冠军梦背后都有一个中国梦,带领学生走进奥运运动员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除了时政热点,教师也要以教材内容为凭借,抓住课文中的核心内容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比如带领学生跟着课本深入了解中国踏上强国之路的经过,领略创新驱动发展的魅力,感受民主与法治的价值等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爱国并不是陌生的话题,但许多学生觉得它很抽象,总觉得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其实,父母努力工作、依法纳税,学生努力学习、孝敬父母,遵纪守法等等,都是爱国。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时政、课本内容,让学生意识到,爱国可以如此朴素,如此具体。当学生关注的范围广了,关心的事情多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内心世界也会更加丰富。
[i]张俊胜.浅议初中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J]. 《新校园》2024-07-25;
[ii]《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iii]刘凌云.高中思政课实施人文关怀的价值与路径[J] 刘凌云;-《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2-10;
[iv]严富雄.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式教学策略——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