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借助模型建构优化初中生物课程多感官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资源>>文章内容
《生物的分类》——课题展示课
发布时间:2025-0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韩丽

      2024年10月17日,韩丽老师在八年级23班开设了一节关于课题的研究展示课《生物的分类》。

  本节课以生物分类为核心,围绕连翘与金钟花的辨识展开,通过情境模拟、实物观察、小组合作、模型建构等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具象化。教师巧妙调动学生的视觉(观察植物标本、图片)、触觉(触摸枝条、叶片)、听觉(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动觉(资料分析、表格填写)等多重感官通道,促使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步过渡到理性模型建构,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分析:从具象观察到抽象建模

情境导入:以“药效”驱动问题探究

教师以“流感药物采购连翘”的真实情境切入,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选择药材的过程中,需调动视觉辨识连翘与金钟花的差异,初步感知“分类”的实际意义,为后续模型建构埋下伏笔。

任务驱动:多维度比较构建“种”的概念

任务一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植株形态(如叶序对生、花冠钟状)、分析资料卡等,引导学生从根、茎、叶、花、果实等结构归纳连翘与金钟花的共性与差异。例如,学生发现两者虽同为黄色钟状花,但连翘枝条中空、果实喙状渐尖,而金钟花枝条具片状髓、果实喙短钝。这些具象特征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种”的生物学定义,并理解物种划分的形态学依据。

 模型升级:分类等级与进化关系的逻辑建构

任务二通过阅读课本、填写分类等级表格(界、门、纲、目、科、属、种),引导学生将连翘与金钟花的分类层级具象化。例如,学生列出连翘的分类地位(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唇形目-木犀科-连翘属-连翘种),并与人类、黑猩猩的分类层级对比,理解“分类等级越低,亲缘关系越近”的进化逻辑。这一过程融合了文本分析(视觉)、逻辑推理(思维动觉)与模型绘制(空间视觉),促进学生构建生物分类的层级模型。

实践延伸:从课堂到校园的模型应用

课后任务(校园植物挂牌、概念模型图制作)将课堂知识迁移至真实场景。例如,学生需为校园植物设计包含“名称、类群、特征”的标识牌,这要求其综合运用形态观察(视觉)、特征归纳(思维动觉)、分类标签设计(空间建模)等多感官能力,进一步巩固生物分类的思维模型。

      本节课的成功实践表明,多感官教学需遵循“感知→比较→建模→应用”的认知路径。教师应设计层次分明的活动链,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积累表象素材,在分析比较中提炼概念本质,最终通过模型建构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将抽象的模型建构转化为可触、可感、可操作的探究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更让“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核心素养悄然生根。未来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融合技术手段增强感官体验、优化模型建构路径,值得深入探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信息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36872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4号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