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吴佳平老师在八年级26班开设课题研究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节课以多感官体验为路径,以模型建构为核心,构建 “感知 — 建模 — 应用”的高效课堂,在抽象概念具象化与科学思维培养上亮点突出:
一、多模态感官激活认知,破解抽象概念壁垒
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通过三重感官联动突破难点:视觉上,影片导入、实验流程图、图表数据将遗传现象可视化;触觉上,扭扭棒、卡纸等材料让 DNA 双螺旋、染色体结构可触可感;思维上,科学史研读与问题链引导(如伞藻实验探究)驱动深度思考。这种 “视听激趣 — 操作具象 — 思维抽象” 的梯度设计,使细胞核功能、染色体层级关系等抽象知识在多元体验中自然建构,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二、双线模型建构贯穿全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以 “模型与建模”为主线,实现物理模型与概念模型的有机融合:伞藻实验示意图、手工制作的染色体实体模型,将微观结构转化为直观表征;圆圈图包含关系、数量关系填空(1 染色体→1/2 DNA→多基因)则构建抽象概念网络。从 “动手制作 — 符号表征 — 逻辑归纳” 的建模链条,不仅帮助学生厘清 DNA、基因、染色体的层级关联,更着力培养用模型解释生物现象的科学思维,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三、情境迁移与情感渗透,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教学巧妙衔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课外延伸环节以核酸检测、DNA 寻亲等案例,展现遗传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病的数据分析,在理性认知中渗透生命关怀,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这种 "从知识到实践、从认知到情感" 的双线设计,既体现 “生物与生活关联”的课程理念,也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优化建议:可增加模型互评环节,通过组间交流完善建模逻辑;科学史教学可尝试情境模拟,增强学生代入感。总体而言,本课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提供了 “多感官赋能模型建构”的优质范式,在核心素养落地方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